我叫马立宁, 今年27岁,2018年通过公务员考试,远离细草吹沙的家乡来到青海,进入民和县人民法院,现为驻立案庭法警,在做好警务保障的同时,还协助立案庭做好负责民事案件送达工作。
漫漫送达路,万水千山总是情。到立案庭驻庭,是组织的重托,也是领导的信任,更是对我的考验。面对这份使命,两年来,我倾注了心血和追求,融入了甘苦和忧乐,写满了情感和寄托,作为外地人,我把自己的一切都付诸于“做好民和人、当好法院干警”。初出茅庐,为尽快适应送达工作,在值庭之余,我苦练打字速度,熟悉送达流程,深怕落伍。我送达的案件主要在甘青两省,2018年至今,共送达民事案件2500多件,里程30000多公里。这些年,我用脚步丈量甘青的每寸土地,用真心感悟民和的万家灯火,用心灵聆听民和的民计民情,在深山浅山处、在茫茫雪野中、在池塘蛙声里,用行动书写送达答卷,跑遍了万水千山、领略到不同风土人情、阅尽满目案情,这些年的送达工作最深的感触莫过于,送达工作无小事,一字一卷总关情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8年我被院党组评为先进个人。
多为群众办好事,把结对贫困户当自家的亲戚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为民办事、为民造福。2019年初,根据院里干部结对认亲工作安排,我有幸有了一名李二堡乡的“亲戚”。在得知这位“亲戚”的基本情况后,为了随时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,顺利保障我的这位“亲戚”能如期脱贫。时间紧、任务重,我便积极学习脱贫攻坚政策,希望通过普及一些政策法规,对他有所帮助。工作之余,我先后15次前去探望慰问,尽力解决他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。如期脱贫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,让这位“亲戚”把贫困户的帽子摘掉也是我的责任。这两年,我一直全力以赴兑现当初的承诺,经过900多个日日夜夜,今年顺利脱贫摘帽。回顾这段过往,虽然饱尝艰辛、浸润汗水,但能有幸见证、参与、分享这一段难忘的帮扶历程,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、无比的幸福。
始终感恩奋进,做好警务保障。法警工作虽然辛苦平淡平凡,但不平庸。2020年5月25日,正值我们回族同胞的开斋节,本该和家人团圆欢度佳节的日子,却接到了办公室的执勤通知,抽调我和几个战友负责押解一起涉恶案件的7名被告人。我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,忠孝难两全,毅然放弃节假日,没有一丝埋怨,投身到工作中,尽心尽责完成押解任务。这些年,我和大家一路同甘共苦,并肩战斗、挥洒汗水,也在干事创业中加深了相互的了解,走进了彼此、形成了默契。
也是在当天下午,六点多的时候我接到一起民事案件的原告来电,得知开斋节期间被告现已回家过节,我便立即决定抓住这一最佳送达时机进行送达。晚上9点多执行完押解任务后,我回到办公室整理好相关案件材料,立即前往川口镇驼铃村送达文书。成功送达后看了看表,已是夜里11点多,这时才想起在这本应走亲访友的佳节里,还未曾给家里人送上一句节日祝福。拖着疲惫的躯体给家人送去节日祝福后,我便满怀歉意地睡去。
“一警多用、一专多能”,这样的忙碌工作日复一日,但我始终把一天力争当两天用,一年接着一年扎实干,但仍然有一些想去做、该去做的工作没有来得及做,留下了些许不足和遗憾。撰写和分享我们法院人的微故事对我来说是个好的契机,使我能够静下心来总结和回顾这两年的点点滴滴,一幅幅画面、一幕幕场景、一个个片段,索饶在我的心头、浮现在我的眼前,百感交集,思绪万千,拉杂写来,如此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