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和县地处青海省最东部,毗邻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,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,南临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,是兰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。全县下辖22个乡镇,312个行政村,总面积1890.82平方公里,有汉、回、土、藏、蒙古、撒拉等20个民族,总人口43.8万余人,是全省人口大县,素有“青海东部门户”之称。在这片桃花盛开的河湟大地上,有一支的忠诚干净担当队伍——民和县人民法院全院干警。他们担当着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,他们永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,他们服务大局、公正司法、司法为民,为促进全县社会大局稳定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、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近年来,民和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”目标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正确贯彻实施民法典,持续提升家事审判工作水平,妥善化解各类婚姻家庭矛盾纠纷,以温情司法守护万家灯火,先后获得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、全国和省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、优秀合议庭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称号,打造了家事审判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“民和样板”。
成立家事法庭,家事审判模式形成组织化。院党组高度重视家事审判工作,2019年7月,根据青海省高院司法体制改革要求,将川口法庭确定为家事法庭,专门审理川口镇、马场垣乡等10个乡镇的婚姻家庭、抚养、赡养等家事纠纷案件,年均受理案件700余件。家事法庭自成立以来,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理念,最大限度完善便民利民举措,以“家事合和”为主题,建成了心理疏导室、亲子活动室、夕阳关爱室、母婴哺乳室、反家暴接待室等各具特色的“客厅家庭式”调解室,为当事人打造了一个温馨和睦、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宽松环境。2021年,在县委政法委、县卫生局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又投资25万余元在家事法庭开展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试点工作,建成心理测评室、情绪宣泄室、音乐放松室等“社会心理服务中心”所需的标准化配置,把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方法融入婚姻家事案件审判中,以柔性诉讼传递司法温暖。
优化人员配置,家事审判团队实现专业化。选优配强家事审判队伍,选任4名精通婚姻家庭审判业务、社会经验丰富、善做群众工作、擅长沟通调解的法官,组建以法官为核心,人民陪审员、家事调解员为辅助的家事审判团队,结合县情和民族风俗习惯,认真总结家事审判规律,梳理家事审判特点,制定出“调解促和好、调解促执行”的工作方针,坚持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、判后回访,促进案结事了家和。近2年来共受理家事案件1580余件,其中调解、撤诉1450余件,调撤率达92%;当事人自动履行率达91.4%,履行标的高达800余万元,家事案件一直保持着调撤率高、息诉服判率高、自动履行率高、调解和好率高、判决率低、上诉率低、发改率低的“四高三低”的态势。专断“家务事”过程中,对家暴受害人给予优先保护,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3份,得到上级法院和社会各界的肯定。
创新工作机制,家事审判方式注重多元化。2021年6月,成立“诉前调解中心”,1名法官、1名法官助理、2名书记员、2名人民调解员,2名司法调解员进驻调解中心共同开展诉前调解工作,建立“法官+司法调解员+人民调解员”的联合调解模式,架起了人民调解与诉讼工作有效衔接的桥梁。调解中心坚持对涉及家事纠纷的案件快立快审快执,累计化解家事矛盾纠纷360余件。同时,积极探索设置感情冷静期、家庭财产申报、心理测评干预、案后跟踪回访等制度,建立健全家事案件“三必访”帮扶机制,对近年来涉婚姻家庭的500余件案件通过实地走访、电话、微信等多种形式跟踪回访,并联合司法、妇联、民政和村委会等,开展判后帮扶、救助、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后续工作,进一步促进了家庭和谐。
延伸审判职能,家事审判宣传呈现多样化。充分利用官方网站、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家事审判工作。选派5名法官担任县区重点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、1人担任青海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,近两年来开展《民法典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《反家庭暴力法》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等各类法律知识宣讲活动40余场,受众群众、师生达3万余人。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,开展法院开放日、院长接待日、模拟法庭、点亮微心愿等活动18场次。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,对涉及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巡回审理36次,取得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良好效果。县院荣获海东市“七五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,1名法官先后获得为全国、全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、全市优秀法治副校长荣誉称号。
今后,民和县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继承和发扬“马背法庭”精神,坚持“抬起衙门就群众”服务理念,践行新时代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,选优配强家事审判团队力量,不断夯实硬件设施基础,健全奖励表彰机制,持续创新改革措施,认真贯彻落实多元解纷机制,持续深入开展“我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新要求新期待,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努力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,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!